鹿港龍山寺的創建完全是基於一段機緣的偶然。明朝崇禎年間,泉州苦行僧肇善禪師雕了一座石觀音,原要進獻
南海普陀山,船行途中因遇暴風雨飄流到鹿仔港,因此肇善禪師就在鹿港街旁搭了一間簡樸的龍山寺。不到十年
,鹿仔港遷街,龍山寺也跟著遷移,並在大有街建成堅固的磚石建築。又過了一百三十年,在鹿港開正口的前二
年(西元1782年),因舊有龍山寺不敷使用,由泉州人陳邦光提議遷到現址擴建並獲得八郊大力支持,於是從閩南
與廣東聘來名匠,並從唐山購入福州杉、花崗石及閩南磚,部份石材還來自遙遠的法國,經四年的修建,全新的龍
山寺於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完工。
龍山寺為仿自泉州龍山寺,為北宋宮殿式樣,因建築規模宏偉因此也被稱為皇帝殿。鹿港龍山寺擁有台灣寺廟罕
見的四進三院隔局,院落層次分明,雕刻彩繪精緻,是台灣現存最完整與最美麗的清代建築,素有【台灣紫禁城
】之稱。
這是龍山寺的山門,山門是界定寺廟內外之分,走入山門就意味進入了佛境。龍山寺的山門入口高敞,屋頂由兩
邊各四根長方柱撐起兩層式的簷頂,為【歇山重簷式】建築格式。
龍山寺的山門兩旁以閩南紅磚和花崗石築砌山牆,遠望山門,簷牙高喙,翼角柔順,展現了佛門莊嚴肅穆的氣息!
進入山門龍山寺的前庭,花園兩側各置一座青斗石獅面向山門,有護衛佛境與歡迎賓客的意涵。石獅是清朝嘉慶
三年由紳商自泉州運來還願的,屬立體圓雕造型,與一般寺廟常見的石獅有很大的不同。
這是鹿港僅存的一座聖蹟亭,又稱敬字亭,位在前庭八字牆旁。這聖蹟亭乍看之下好像焚燒金紙的金爐,早年曾
被遊客誤作金爐使用,所以現寺方才以磚塊堵住投入口。
這是三川殿又稱前殿,三川殿與山門之間的石板路面都是質地堅硬的花崗石,這些石材都是由往返兩岸貿易的泉
廈船戶捐獻,他們利用船隻回程時載運壓艙石以穩定船身,靠泊後再將石財捐給廟方。
由前庭登三川殿前方有一面坡度和緩與龍柱等寬的石板斜坡,稱為御路,這是古時方便輿轎上下的貼心設計。龍
山寺的御路也是國內最具規模的,但因一度淪為附近孩童的滑梯場所,因此寺方現放盆栽防止兒童在此嘻戲。
三川殿最精彩的石雕精品正是殿前那對龍柱,它們是前清時期名匠的作品。每柱只雕一條龍,右邊龍身由下往上
急竄,快到柱頂時龍首猛然回望,左方龍身下潛,快到底部時忽昂首一轉,兩隻龍正好眼神相對,線條剛勁有力
,被譽為乾坤交態的經典之作。
龍山寺的前殿由三川殿和左右翼殿組成,共開五門所以又稱五門殿。龍柱頂端依稀可見斑駁褪色的彩繪,樑枋前
方懸垂的短柱稱為垂花,精雕為象徵富貴的牡丹花籃,垂花外側豎材則雕成仙女、瑞獅或鳳凰等不同造型。
龍山寺的抱鼓石非常高大,兩面雕刻成螺旋形,正面作垂巾,座端刻飾童子,造型渾厚穩重。石鼓功能和石枕
相同,都是用來穩固門柱。
龍山寺三川殿前的高大抱鼓石,門楣上方雕有兩隻螭首。螭是沒有角的龍,喜好踞高望遠,以前的宮殿門楣上也
都雕有螭首。
這是三川殿的賜福太極窗,採雙面透雕,中間太極部份以兩魚喻兩儀,生四象則以中央四條小龍表示,八卦則以
八邊形隱喻,而角落的四隻蝙蝠則為賜福之意。
這是三川殿龍堵的石雕,下方為麒麟堵,外側為多寶格石雕。
龍門和虎門兩側山牆,則刻了蒼勁古樸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石雕,簷下還有大象泥塑。
由龍門的這角度看過去真的是穿透感十足
龍山寺的門神彩繪為鹿港名師郭新林的傑作,在鹿港的許多寺廟都可見郭新林的彩繪作品。龍山寺的門神,中門
畫的是身披靛青綴帶手持寶器的伽藍、韋馱兩位護法。
兩側邊門則是背插旌旗拂鬚持劍的四大金剛。
由三川殿看出去烈日下的山門。
這是三川殿後方戲亭內部全台灣現存跨距最大最古老的八卦藻。井龍山寺的藻井是由外圍12組大型斗拱構成方
形拱架,再由16組斗拱依序逐次往上堆疊五層,並向頂心集中,呈現八角形橫豎交織、脈絡分明的蛛網狀藻飾
,整個結構完全不用釘子固定而是用榫頭連接。
龍山寺藻井直徑長達5.5公尺,藻井上的彩繪為民國53年重修時的作品,當時網羅了鹿港知名的書畫大師如郭
新林、黃天素等人,在其間的樑柱斗拱施以書法彩繪,以增添富麗華美的裝飾效果。頂心正中心則繪金龍盤繞
,龍口綴飾銅環,這裡原是承吊寺內的鎮寺之寶寧波古鐘之處,整體傳遞出一份佛寺的肅靜莊嚴之美。
這三川殿及戲亭的古樸建築,就連新人都不忘到此取景!
戲亭是歲時祭祀酬神演戲的地點,一般寺廟都是在廟前搭建臨時戲棚,像龍山寺這種將戲台經設計融入整個寺院
建築的作法,相當具有特色。
戲亭和山門也是我最喜歡的龍山寺建築!
戲亭的屋頂是採歇山重簷式的變體設計,因戲亭是酬神演戲之用,所以將面對正殿的那一面垂簷作截斷抬昇的設
計,同時將抬昇後的垂簷向兩側擴展。從這角度看形成三重簷的挑高空間,氣勢也更加巍峨高聳。
柱組架構的廟廊展示龍山寺廟史及921大地震後整建的施工過程,鎮寺之寶寧波古鐘也放在廊底,但我卻忘了
拍照了
中庭兩棵古榕的年齡也超過百年了。
由正殿看戲亭,可見戲亭前端具有明顯抬昇效果。
這是拜亭,拜亭是拜天之殿,也是免除香客信徒祭拜時遭受日曬雨淋的貼心設計。撐起拜亭的石柱和龍柱石材都
屬花崗岩,拜亭的龍柱位置有滑動過的痕跡,柱珠也不在柱墊中央,傳說是觀音顯靈過的遺跡。
上方的簷瓦和裝飾,都是921大地震後重新翻修的。
正殿旁的八角門穿透力十足,非常的漂亮
正殿是五開間形式建築,兩側翼廊各有一磚石堆砌的八角門,中門上懸掛清咸豐年古匾【慈霧顯應】。正殿供奉
的觀音菩薩是民國51年新刻的,昔日的開山觀音神像,已在日治時期後殿的大火中焚毀!
正殿拜亭內的大香爐。
卍字形木窗斑駁褪色的窗櫺,顯現出古老的木質原色。
這是正殿的後方樣貌。
穿過正殿即走進了寧靜的禪修之地,而廣場上當年為印證龍穴之說而開鑿的龍泉井,現都已被封上鐵蓋。這方形
的稱為龍喉井,另在後殿前方兩側圓形的井稱龍眼井。
後殿於日治時期民國十年的一場大火全遭焚毀,現這棟後殿是民國二十五年重建,因此後殿不論建築形式和使用
的建材都和前殿及正殿有明顯的不同,並深受日式佛寺的影響。後殿前方那兩口圓形的井,就是龍眼井。
後殿主祀阿彌陀佛,後殿龍柱採本土的觀音山石雕刻,雖雕工精細,但因石質灰濁,所以少了一份蒼勁渾厚的質
感,後殿兩翼規劃有禪房及靜修室。
後殿雖也是五門殿的形式架構,但每座門是由六片門扇和三道門框構成,偏門較小是由二片門扇開合,正門較寬
,明顯是受到日式佛寺建築形式的影響。
後殿廊下木雕,不論樑枋、員光或獅座都是刻劃入微,立體感十足,但是卻都保持原木素色,不施彩繪,顯然也
是受到日式佛寺的影響。
雖然龍山寺在這次的鹿港行中看的比較仔細,但有些地方還是錯過了,如有空真的還想再來看一次,只是不知道
下回朋友還有沒有興趣陪我再走一趟呢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