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對【清明上河圖】的初步印象仍停留在郵票及故宮展覽品的層次,並只知道它是描繪清明時節的景象,並不清楚這畫裡景物的內涵,剛好這次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展覽於結束上海世博展出後移師至台展出,並在結束台北及台中展出後,於6月29至9月2日於高雄夢時代旁的會展中心展出,所以就利用暑假帶小朋友一起來參觀。

本來老婆早在7月中就已先行買好票,但家中成員時間都無法配合,一直拖到8月29日才去看展。因此篇篇幅有點長就分兩篇來寫,並將畫中比較精彩部份依語音導覽內容跟沒看過的格友分享!

 

雖參觀那天為非假日但參觀的人仍是非常多!

 

這次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是以最早的版本,也就是現典藏在北京故宮,由900多年前的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製的清明上河圖做為藍本製作的,參觀時還好我們有另租借語音導覽機,否則真的只能走馬看花了!

 

這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簡介,由內容可知他擅長畫工整的界畫,並使用界尺作畫所以才能畫出那麼精細逼真的鉅作!

 

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流經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現河南開封的汴河兩岸蘩華景象,當時汴京商業貿易往來頻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人口約有150萬人!

 

這是汴京由坊變市的過程。

 

該畫清明的涵意,不管涵意如何都不減損該畫在歷史文化上的重要性!

 

【清明上河圖】畫面的讀取是由右至左,並隨著進城驢隊慢慢往繁華的都市前進!

 

張擇端版:

這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該畫描繪北宋汴京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作品採散點透視的構圖,畫中分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一部份是市集,畫中畫了814人、牲畜60多匹、船28艘、房舍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幾棵,描繪的景物栩栩如生。該畫歷時十年完成,畫作長528公分高24.8公分是最早的【清明上河圖】版本!

北宋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是寫實風俗畫的鉅作,受到北宋後歷代畫家的喜愛而有許多仿本出現,較有名的是明仇英版及清畫家繪製的清院版,不過不管那個版都有宋版的這座拱橋,好像缺了這作橋就不叫【清明上河圖】了!

 

明仇英版:

這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所繪製的【清明上河圖】,係參考宋本的構圖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採用青線重彩工筆重新創作一全新畫作,風格與宋版不同,蘇州一帶出現的許多仿本均以仇英版為底本,仇英版長938.53公分寬31.11公分比宋版長也比宋版寬。

 

清院版:

這是清院版,現典藏在台北故宮的就是清院版,因明朝後期出現大量仿本後均被清廷內務府收藏,一時間龍魚莫辨,清廷只好組織畫工又畫了一張清明上河圖,清院版【清明上河圖】由清廷畫院的陳枚、孫祐、金昆、戴洪及程志道等五人在乾隆元年完成,是參照各朝仿本集各家所長,並加上明清特有習俗更增加了許多民俗表演情節。

因是皇上下令繪製的所以可想見這畫面當然要勝過前朝,因此畫中人物增加到4000人,尺寸更擴大到1152.8公分長及35.6公分寬,同時因受西洋畫風影響街道房舍皆以透視畫法作畫,並有西式建築置身其中,此畫用色明豔人物表情細膩是院畫中的精品!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是以北宋張擇端版製作,並分為日景及夜景輪流播放!

 

人物在會動的清明上河圖製作過程中是最重要的組成元素,製作團隊在6公尺高110公尺長的螢幕上投射出逾千人物,日景有691人夜景有377人,製作時先比對畫中人物進行分類和建模,並諮詢專家意見補強衣飾型態和顏色,然後開始畫面佈局,讓所有人物動作銜接順暢,彼此走位不重疊與穿插,再加上特效燈光重現北宋汴京人民生活景象。

 

以下介紹畫中比較精彩的景物

進城驢隊:

這是畫面一開始的進城驢隊,西元12世紀初期,當時被譽為世上第一大城市的北宋首都汴京,在城外東南方大約7里的郊外,出現一個前後各有一名腳伕中間有五頭驢組成的隊伍,他們正越過一座小橋朝京城的方向前進,有人認為驢上背的是木炭,加上每年10月後汴京會開始採買大量木炭,因此有人認為此圖所繪是秋天!

雖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的春天或秋天仍未明,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支隊伍已從寧靜的鄉野一步步朝向人口接近150萬的熱鬧汴京接近!

 

汴河柳:

汴河在隋朝又稱為通濟渠,是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運河,初建時兩岸即遍植柳樹,隋煬帝特別喜愛柳樹並賜柳樹楊姓,因此柳樹又叫楊柳,隋堤煙柳也就成開封最有名八景之一!

宋人為防止汴河兩岸泥土滑落,所以在河岸遍植柳樹,這些長在河岸的柳樹大都比較粗壯,這是因北宋人為使樹的底端在下一年能長出新的枝葉,所以當枝葉長到一定粗細就被砍除,這些被砍下的柳枝就被束成一綑綑用以鞏固河堤。柳樹為求生存在被砍掉的地方就會在樹身上癒合成一個個的瘤,因此樹幹就愈來愈粗大,此時就已不具備江柳的魅力,宋人又叫這種柳樹叫砍頭柳。

 

轎子隊伍:

這支朝汴京前進的轎子隊伍,似乎剛結束掃墓活動正在回家的路上,坐在轎子裡應是女士騎馬則是男主人,轎頂上原畫畫有一些枝條和雜花,有人認為這是北宋人清明掃墓時轎上會以楊柳雜花作為裝飾的習俗,因此證明這幅畫是描繪清明節的情景!

和轎子隊伍形成對比的情景,是畫面前方另一支往東前進的隊伍,這隊伍由五人組成,一位騎在驢上其他三人步行,被認為可能才要出城掃墓,但其餘的兩人穿著帽子和風衣,看起來像秋冬抵擋風寒的裝扮,因此這也成清明上河圖是描繪春天還是秋天景致的爭議之一!

 

萬石船:

流經汴京的河流主要有四條,尤以圖中這條汴河的運輸量最大,一年可達六百萬石也就是約三十萬公噸的貨物,可說是汴京城的經濟大動脈。宋代造船業發達,一般載客船比較狹長,畫面中這種外型圓短中間比較寬的貨船稱為萬石船,意思是可乘載一萬石相當於五百多公噸貨物,這船就像以三間大房屋組合而成,此外船艙容量大,船底平滑船身吃水淺,所以行駛平穩很適合運河航行。

這幾艘靠泊的萬石船似乎已把貨物卸下來,所以船身浮出水面較多露出約十行的船板,因汴河引用黃河水泥沙易淤積,冬天時流冰會進入汴河影響船隻安全,所以官府會在冬天關閉汴河口進行清除淤泥的工作,等隔年清明時再開放,開放時一時間大批船隻都運貨物到汴京,因此有人認為此圖繪有大量船隻,可能反映就是清明景象。

 

虹橋:

跨越在汴河上的這座木造拱橋因外型像彩虹因此被稱為虹橋,白天虹橋特別熱鬧,橋頭有許多搭棚子或遮陽傘的攤販正在叫賣做生意。

有很多人聚在橋邊的欄杆上大聲嚷嚷,原來是有一艘大船正要通過河水特別湍急的橋底下,但直立的桅杆卻還沒有完全放倒下來,眼看就快要撞到虹橋,船伕非常緊張,有的指揮,有的撐篙,有的搖著常常的大櫓,大家合力把已經被水流沖歪的船隻轉正,同時推動船往上游的方向前進,不僅橋上的人和岸上的人也加入吶喊助陣行列,另一艘已通過虹橋的船隻船夫,則好奇的回頭看這艘大船最後能不能安然過關。這熱鬧又緊張的過橋情節被視為是【清明上河圖】最精采的部分!

 

過幾天整理完再來方享城市篇請待續................................. 

 

arrow
arrow

    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