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棵N.(ventricosa x sibuyanensis) x TM 豬籠草購於2010.12.28,因這品種的齒肋明顯籠唇漂亮,所以我在不同時期前後各買了一棵,這棵是我買的第二棵。這品種也是澳洲EP農場培育出來的園藝雜交種,它算是較容易照顧的TM交種之一,只有夏天及冬天結瓶狀況較差其餘季節都能正常結瓶。
這是它之前結的下位瓶,雖然它長得很高也開過花,但因種植環境濕度不足一直見不到它的上位瓶。去年搬動時不小心將它的上半部折斷了,只好將折斷的上位枝條嘗試拿來扦插。
之前它也曾長過二次基部側芽,我將基部側芽拿來扦插都沒成功,原本對這上位枝條的扦插也不抱任何希望,沒想到卻順利扦插成功了,也順利長根結瓶。
豬籠草有一種特性,用上位枝條扦插成的植株,長出的捕蟲瓶仍是上位瓶,除非這棵植株從基部長出側芽,這側芽才會結下位瓶。
沒想到原本見不到的上位瓶,卻因這意外的結果而見到了。
這品種的上位瓶瓶身接近漏斗型,瓶身的比例也比下位瓶長。
豬籠草的捕蟲瓶是由葉子的籠蔓前端慢慢膨脹長成的。
如果濕度夠就會慢慢發展成捕蟲瓶,如果濕度不夠,葉子前的籠蔓就會乾掉。所以有些人總會抱怨所種的豬籠草只長葉不結瓶,這就是濕度不足或環境不洽當所造成的結果。
只要濕度夠籠蔓前端就會發展成捕蟲瓶了。還沒完全成長的捕蟲瓶,瓶蓋還不會打開。
必須等捕蟲瓶內的消化液分泌的夠多且捕蟲瓶也長的夠大時,捕蟲瓶的瓶蓋才會打開開始抓蟲。
這品種上位瓶的籠唇,和下位瓶的籠唇齒肋一樣明顯漂亮。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