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來鹿港小鎮曾經是台灣的第二大都市,但在清朝末年卻因港口的淤塞及海岸線的不斷退縮,使鹿港衰退了
近百年,因無過度的開發,反而使鹿港更完整地保留了數百年來風華的真貌。
為了圓友人年輕時未完的夢,及彌補二個月前我至鹿港尚有許多景點未能暢遊的缺憾,於是一南一北的兩個人各
自搭著高鐵到台中集合,並轉乘許久未曾搭乘的鐵路區間車及客運,並在鹿港舊火車站下車,由此展開鹿港的懷
舊之旅。
這座鹿港五分仔車站興建於日治時期,當時稱為新高驛站。那時鐵道分明治線(行駛鹿港至溪湖及員林)以及新高
線(行駛鹿港至彰化),這條鐵路在公路客運尚未發達時期,是當時主要的運輸工具。在糖業沒落及公路便捷後,
車站一度淪為廢墟,近年台糖配合福鹿藝文特區整體計劃,將車站重新整修,打造成一處充滿懷舊風味的車站休
憩園區。
這是距離鹿港車站不遠處的文武廟入口,進入後依序會看見相互連接的文開書院、文祠及武廟。
這是文開書院,於道光四年由當時北路理番海防同知鄧傳安所創設,因所需經費龐大,經募款及獲八郊所屬商號
的支持,歷經三年才順利完工。為紀念被譽為台灣漢學文化始祖的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開),所以將書院命名為
【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從事文化播種百餘年,更是諸賢講學傳道之處,也使鹿港的文風延續不墜!
民國六十四年的一場大火將文開書院焚毀殆盡,這座山門是當時未被焚毀的少部份建物,後經重新拆解翻修。如
仔細觀察,木構上還可見拆解重組時的構件編號。
造型古樸的山門在斑駁的門板上,隨處可見沒公德心的遊客所遺留到此一遊的刻痕!
文開書院山門兩側,可見鹿港書法名家的詩文題字。
踏進山門即見基座抬升的書院正堂,這裡是書院祭祀與講學之所。
巍峨聳立的書院正堂,配上古樸的格扇門扉非常的典雅。
由內院看文開書院的山門是採三川脊式設計,飛簷泥塑三開間的山門,及精雕細琢的斗拱非常美麗!
正堂兩側的廂房是供儒生讀書及起居使用。
正堂側面古樸的紅磚及白色圓窗造型。
後堂是書院院長居所,兩側的廊下則構築風格獨特的花瓶門。
書院正堂後方是名人館,兩側的八角窗相當漂亮!
書院正堂後側牆上的小天窗,很像優美的吊飾!
書院後方的這棵樹在炎炎夏日聚集了許多蟬,我站在樹旁遙想,當年的蟬聲及讀書聲不知是誰比較響亮?而書
院的教書先生不知會不會為了聲音蓋不過蟬鳴而苦惱呢?
文開書院廂房外側的精美磚牆、格窗及壁飾。
文開書院旁就是文祠,因鹿港並非縣治所在所以不能設孔廟,只能設文祠。
文祠又稱文昌祠,奉祀儒教中的文昌、文衡、大魁、朱衣、孚佑等五位帝君。文祠每到考季總是會吸引大批考生
到此求考運、寫祈福卡、點光明燈,大概收入的經費比較充足,所以整修維護的比文開書院好很多。
文祠的山門及正殿兩側,也都有文人及書法名家的詩文題字。
文祠規模雖不如孔廟,但精雕彩繪的建築一樣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文祠與武廟間有口井,號稱為【蓬萊第一泉】。據說當年井水甜如甘霖,清澈涼冽,是泡茶品茗的上等好水,可
惜後來因淤塞已封閉。現井口已罩上鐵網,井內被民眾丟了許多垃圾,井水混濁,只能靠想像遙想這蓬萊第一泉
的昔日風采了!
由蓬萊第一泉所在位置看出去的景象。
蓬萊第一泉旁就是武廟,這座武廟創建於嘉慶年間,由富商蘇雲從發起籌建於文祠左側,與文祠統稱為文武廟。
武廟和文祠、文開書院的典雅古意造型不同,且廟內為配合關公的紅色顏面,所以廟內色彩也都以紅色為主。
武廟因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所以重修頻繁,因此古意也降低許多。
在中山南路旁往龍山寺的路上,友人被這棟很像紅磚樹屋的老建築所吸引。原本只是一棵從被拆毀的牆邊長出的
榕樹,竟從房屋內側長到了樓頂,並在屋頂長成了一叢叢的綠蔭。屋頂因負荷不了重量被壓毀了,就形成了這奇
特的樹屋景象。
在往龍山寺的金門巷內我們看見了很有意思的陶藝館【鹿港燒】,鹿港燒製作過程繁複,是將自然及手捏陶的樸
質美感具體呈現出來,並且利用大自然物質燒後的餘燼,創作出精美的藝術品。
【鹿港燒】陶藝館外觀融合現代和傳統建築內涵,靈活運用形色和線條鑲飾的創意,舖陳了建物獨特的藝術風格
,難怪總會吸引無數遊客的目光。
【鹿港燒】的這一面牆,是用拳頭大小約5000個的菩薩面向,一個個拼貼而成,菩薩面向呈現了三種不同的角
度,真的是令人讚嘆!
這是金門巷內龍山寺長長的圍牆,因照片較多,有關龍山寺的部份將另行單獨介紹。
早期鹿港商人往來海峽兩岸貿易,回程除了載些福州杉、閩南磚、唐山石外,甚至會載一罈罈的紹興酒來壓艙,
紹興酒因此在鹿港風行一時。當時鹿港人生小孩就買入紹興酒埋入地下,若是女孩,就作為女兒出嫁時的嫁妝,
稱為【女兒紅】。若是男孩,等金榜題名或新婚時拿來宴客,就稱為【狀元紅】。而這些喝完的空酒甕,也造就
了鹿港人修築甕牆的風氣!
在清末及日據初期,地方動盪不安時,一些鹿港人也會將金飾珠寶藏在甕牆內,以躲避盜匪的搜括。這片甕牆位
於鳳山寺前的鹿港國小側門旁,相當的吸引人!
這是意樓,它原本只是慶昌古厝內的一座小閣樓,但因一段流傳的愛情故事而聲名大噪引人遐思。據傳在百餘年
前意樓住著一位名叫尹娘的女子,當時仍是新婚燕爾之際,卻因夫婿為求功名不得不前往唐山赴考,臨行前丈夫
在意樓牆邊種下一棵楊桃樹,同時告訴尹娘:「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不料此去音訊全無,獨留尹娘日夜
倚窗守樹抑鬱而終。
雖然慶昌古厝的後人說並無尹娘這段傳說,但我總覺得有了尹娘的傳說加上這扇圓窗及楊桃樹,會使這棟建築更
增添了點想像與浪漫的色彩!
尹娘倚樓盼夫的圓窗,用典雅的單純的紅色葫蘆狀花瓦堆砌拼成,中間還蘊藏著古錢的圖案。傳統中圓形代表圓
滿,葫蘆指福份,古錢表發財,由這一座小小的花窗,就可看出隱含的豐富人間祈求及藝術內涵!
意樓旁的巷弄間美麗的磚牆。
這是金盛巷內的【十宜樓】,十宜是指琴、棋、詩、畫、酒及花、月、博、煙、茶等十項風雅逸事。
相傳【十宜樓】主人是書香世家,十分好客,所以興建跨越金盛巷的跑馬廊,供友人望月閒吟。
在街坊距海岸河口不滿五百公尺的古鹿港歲月裡,九曲巷的設計可說是依生活需求所展現的一項經典之作,因九
曲巷的曲線設計,能發揮削弱強風,阻隔飛沙的功能,就算冬季寒風凜冽,走在曲巷內卻能感受一股溫暖,所以
【曲巷冬晴】也成了鹿港早年的八景之一。但在這炎炎夏日,我倒反而想要這巷內能吹進來一股股的涼風
雖然老街我上回來已看過了,但友人沒來過,所以又帶他走了一趟。
這些隱身在老街中的小巷弄,不論看了幾次仍覺得美
這是木雕大師李松林先生的故居,屋前一隅還有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褒揚令。
這是由日式舊宿舍整修成的桂花巷藝術村,提供給藝術工作者從事藝術創作。
這裡上回也來過,但沒注意牆上寫的是什麼。這回跟朋友一起瞧了半天,還是看不出這些行草寫的是什麼
我們最後走到了鹿港最負盛名的天后宮,這兒我上回已來拍過了,所以這回沒拍什麼照片,不過我覺得這些跨越
牌樓及三川殿之間的燈籠,所構成的造型真的很美!
由三川殿內所見的正殿。
造型優美的三川殿。
這是後殿上方的凌霄寶殿,建築上的雕刻已被前方香爐上的煙霧燻的漆黑,可見這鹿港三寶之一的天后宮香火有
多鼎盛了。參觀完了天后宮,我與友人的懷舊之旅也就畫下了句點。雖然這段旅程有些細節可能沒有看的很仔細
,下回也不知何時才能再來鹿港,但我想這次的鹿港行,已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一輩子難忘的回憶了!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